不粘轮乳化沥青的生产方法是什么?
不粘轮乳化沥青是一种专用于沥青路面层间粘结或封层的材料,其核心特点是施工后不粘附车辆轮胎,避免施工污染或破坏。以下是其生产方法及关键技术要点:
一、原材料选择
1.基质沥青
通常选用高软化点(≥60℃)的石油沥青(如70#、90#道路沥青),或改性沥青(SBS改性沥青)。
2.乳化剂
非离子型乳化剂(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):抗水性强,减少与轮毂的粘附。
复合乳化剂体系:结合阴离子/非离子乳化剂,平衡稳定性和不粘性。
3.添加剂
增稠剂(如纤维素醚):提高乳化沥青黏度,减少流动性和粘轮风险。
抗粘剂(如硅油、蜡乳液):在表面形成疏水膜,降低粘附性。
4.水相
水质需清洁(pH 6~8),可添加少量氯化钙(CaCl₂)提高破乳速度。
二、生产工艺流程
1. 沥青加热与乳化剂制备
将沥青加热至130~150℃(改性沥青需160~170℃)使其流动。
乳化剂与添加剂按比例溶于热水(60~80℃),形成均匀水溶液(pH调节至2~3或10~12,根据乳化剂类型)。
2. 乳化剪切(胶体磨处理)
将热沥青与乳化剂水溶液通过胶体磨高速剪切(转速3000~5000r/min),沥青被分散成微小颗粒(粒径1~10μm),形成水包油(O/W)乳液。
关键参数:沥青含量:50%~65%(根据用途调整)。出口温度:80~100℃(避免破乳)。
3. 冷却与稳定化处理
乳化沥青出磨后快速冷却至50℃以下,防止聚结。加入抗粘剂(如0.5%~1%硅油),搅拌混合均匀。
4. 储存与包装
成品储存在密闭容器中,避免高温和长时间静置(保质期通常1~3个月)。使用前需搅拌,防止分层。
三、关键技术控制
1.乳化剂配比优化
非离子乳化剂占比≥60%,减少电荷吸附导致的粘轮。
2.破乳速度调节
通过调整乳化剂类型和pH值,使乳化沥青在施工后快速破乳(如喷洒后10~30分钟内表干)。
3.抗粘剂均匀分散
硅油或蜡乳液需通过高压均质机与乳化沥青混合,避免局部富集。
四、应用场景与施工要点
1.用途:层间粘结(如沥青层间、桥面防水)、雾封层、微表处。
2.施工条件:
环境温度≥10℃,湿度≤80%。
喷洒量控制(0.3~0.6kg/m²),避免过量导致流淌。
3.验证不粘性:
施工后1小时内用轮胎碾压测试,无粘连或拉丝现象。
五、常见问题与解决
1.问题1:储存分层
增加增稠剂或改用更稳定的乳化剂。
2.问题2:破乳过快
调整水相pH或添加缓破剂(如OP-10)。
3.问题3:抗粘效果不足
提高硅油添加比例或改用氟碳类抗粘剂。
通过以上工艺和配方控制,可生产出满足高低温施工要求、且不粘轮的高性能乳化沥青。如需具体配方或工艺参数,需结合工程需求进一步优化。